“我爱咱们的国呀,可是谁爱我呢?”
1999年10月12日的那个晚上,当饰演常四爷的濮存昕说出这句经典台词时,座无虚席的北京首都剧场一片寂静。
和他同时在台上的,还有饰演王利发的梁冠华,饰演秦二爷的杨立新。三人都画上了白发苍苍的老年妆,神情失落,尽显凄凉。
此时,何冰和岳秀清正在幕后候场,准备上台演小刘麻子和小丁宝的最后一出戏。
而同在幕后的冯远征、吴刚已经完成任务,静静等待谢幕。
这个夜晚,他们携手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:重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《茶馆》。
在此之前,人们已经有整整7年没有在首都剧场里看过《茶馆》了。
戏内,裕泰茶馆在清末、军阀割据、抗战三个历史时期中风雨飘摇,圆滑谨慎的王利发用尽各种办法,也未能保住它。
戏外,《茶馆》自1958年首演之后也历经坎坷,在十年浩劫时期成了大毒草,首任导演焦菊隐遭受批斗被下放劳改,编剧老舍更是不堪屈辱选择投湖自杀。
1958年版《茶馆》
比裕泰茶馆幸运的是,《茶馆》等到了云开雾散的一天,在1979年得以重演。于是之、郑榕、蓝天野、英若诚等老一代人艺演员,为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经典。
1992年7月16日,老一代人艺演员演完第374场《茶馆》后,这部历经风雨的经典又一次几近绝唱。
对于这样一部以平民视角讲述中国苦难的作品,不论过了多久,国人都会对它念念不忘,永远会渴望走进剧场亲自看看。
所以1999年的那个夜晚,注定会成为这些人艺群星的闪耀时刻。
01
“咱们啊,还是莫谈国事!”——
1999年那个晚上,33岁的梁冠华登台后,正式成为二代王利发。
重排《茶馆》难,再演王利发更难。
原因没别的,此前饰演王利发的于是之老先生,是中国戏剧的一座高山。任何一位接力的后辈,都要面对和他的对比,压力很大。
于是之
曹禺曾说:“《茶馆》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,于是之是撑持这瑰宝的平民艺术家”。
于是之最后一次演《茶馆》时发生的场景,足以说明观众们有多么敬爱这位演员。
那时他已经65岁,患上了腭部神经病,嘴巴总像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动,这让他上台之前就紧张不已,在台上出现了忘词的现象。
饰演常四爷的郑榕回忆说:“他看着我的脸,却怎么也叫不出常四爷的名字来。”
看着舞台上着急流汗却老忘词的一生好友,和他搭了一辈子戏的郑榕内心已经哭泣不止:“我不能在台上哭,我只能帮着他把话接过来。”
从左至右:蓝天野、于是之、郑榕
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下来,于是之说错了4处台词,这位老艺术家为此懊丧不已。
但谢幕时,在场的观众纷纷起立为他鼓掌,久久不散,不少人甚至流下眼泪。
于是之为之动容,用尽力气喊到:“谢谢朋友们的宽容!”
艺术评论家柯文辉曾描述过那一刻的场面:
“此时剧场楼上一位刚上初中的女孩儿突然用童声回答道:‘王掌柜!永别了!’
她的喊声牵动了几百个人的神经,像是一根无声的指挥棒发出了命令,一大群人用真挚的泪雨为孩子的纯情协奏,压倒了暴风雨般的掌声……”
而梁冠华在1981年考入人艺之后,从来没有奢望过出演王利发。
当新版《茶馆》的导演林兆华决定他来演王利发之后,他既高兴又害怕,到后来高兴越来越少,害怕渐渐成了唯一的感受。
尽管林兆华不允许演员们模仿老版,但梁冠华还是偷偷地看起录像,揣摩于是之的表演,从中找自己的感觉。
毕竟于是之第一次演王利发时,老舍还在,焦菊隐也在,他还可以和经历过清末时期的老北京们取经。这些都是后辈们无法拥有的优势。
甚至连王利发选择上吊的结局,也是于是之建议老舍进行修改的。
好在首演之后,许多观众给出了“各有千秋”这四字评价,这已是相当高的褒奖。
从左至右:杨立新、梁冠华、濮存晰
如今,梁冠华已经56岁,演了21年《茶馆》,塑造了一个有着鲜明个人特色,也同样经典的王利发。
而人们担心的问题变成了:谁能成为下一任王利发?
02
在演王利发之前,梁冠华就遇上了一部“与时俱进”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,继而被全国观众熟知。
这部电视剧,就是拍摄于1998年,开播于2000年的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,他演的正是男主角张大民。
徐秀林、岳秀清、鲍大志、修宗迪、李洪涛等人艺演员也出演了这部剧
在很多人眼里,张大民一家的生活离“幸福”二字有着很大的距离,是个标准的城市底层百姓。
他在暖瓶厂工作,厂子效益不好工资没多少,一家七口人挤在只有两间的17平小房子里。
为了让自己有个婚房,他把外屋改造成“青年旅社”,让四个弟弟妹妹睡上下铺。
有了儿子后,他又搭了一个门房,院子里的老树社区不让动,他就直接把树包在房子里,骑着树睡觉。
不过同自己和家人经历的变故相比,房屋的逼仄已经算不得什么。
所有小人物能想到的以及想不到的难,排山倒海一般侵袭进他的生活中:
父亲在他12岁时死于锅炉房爆炸,母亲老年痴呆,自己下岗需要靠推销暖瓶为生,弟弟性格懦弱被戴了绿帽,妹妹得了白血病.....
面对命运的一次又一次重击,他没有钱也没有关系去还击,但却硬是用自己的贫嘴,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许多欢乐,“贫”出了一道能被晒进阳光的裂缝。
多少坐在电视机前,同样遭遇生活围追堵截的老百姓,时而被逗得前仰后合,时而又一把鼻涕一把泪。在剧里看到了左邻右舍,看到了自己。
凭借这个散发平民光辉的角色,梁冠华大放异彩,跻身世纪交替时最火的男演员行列。
然而谁能想到,即便如此经典的角色,也只停留在了世纪初的电视屏幕中。
流行文化领域的新陈代谢更加迅猛,要面对更多的诱惑,需要做出一个接一个的妥协。
电视里的张大民,比剧场里的王利发要直面更多风浪,更容易被拍在沙滩上。
纵观近年的职场剧,都市剧,爱情剧,男女主角在一线城市中,住着三室两厅的高级商品房,用着奢侈品,出门有汽车,顿顿西餐厅。
这些电视剧离大多数人实在太远,悬浮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之上,自然没有什么味道。
而像张大民这样住着破房子,骑着自行车,相貌也不出众的底层平民,在这个充斥着美颜、滤镜,热衷光鲜亮丽景观的时代,已成为中国电视剧里的失踪人口。
03
很多人知道梁冠华,或者说是认识他这张脸,并不是因为王利发,也不是因为张大民,甚至不是狄仁杰。
而是因为曾经那一句网络流行语——元芳,此事你怎么看?
更神奇的是,《神探狄仁杰》里并没有这句台词
演了几十年话剧、电视剧,但加一起引发的轰动效应,却不如一个网络段子,不及一个表情包。
这样让人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的相似情节,同样发生在吴刚身上。
2017年反腐大戏《人民的名义》热播之后,达康书记的表情包蹿红社交网络,吴刚终于火了。
不知那些看着他表情面露微笑的人们,有多少会知道,在演达康书记之前,吴刚已经在人艺舞台上演了整整32年的话剧。
戏外,吴刚与岳秀清两位人艺演员也是两口子
更不知有多少人会意识到,如果他们只满足转发“元芳,你怎么看”,在微信里添加达康书记表情包,而不关心梁冠华、吴刚都拿出过怎样的作品,那该有多么可惜。
不过因达康书记而成了吴刚粉丝,继而追起话剧的人并不在少数。
2017年,北京人艺建院65周年,吴刚再次出演《茶馆》时,后台几乎被他的粉丝攻陷。
从未见过这阵势的梁冠华感叹:
“人家吴刚之前在舞台上演了多少好角色,都不如演个影视剧受人关注。”
1999年《茶馆》里,吴刚饰演唐铁嘴
而即便是在影视剧里,吴刚也演过比达康书记更有力度的角色。
比如在2007年,他出演了曹保平导演的电影《光荣的愤怒》,在里面饰演黑井村村委书记叶光荣。
《光荣的愤怒》的海报上写着七个大字:一个?人的愤怒
从表象上看,叶光荣是个有点窝囊的中年男人,与达康书记没什么可比性。
但叶光荣干的事儿,比达康书记反腐还要难,他要在得不到上层支持的情况下,带领村民发起一场以暴制暴的革命,推翻村霸熊家四兄弟的“黑暗统治”。
这四兄弟垄断了村里的政治、经济以及暴力资源,吃喝嫖赌什么都干,甚至当着村民的面强奸对方老婆,把黑井村搞得暗无天日。
叶光荣的“光荣革命”历经坎坷,在看到微弱的希望之后,却因被“革命战友”出卖,被老辣狠毒的熊家四兄弟来了一个反围剿。
然而就在惨烈结局即将上演时,镇委书记和警察叔叔们从天而降,将熊家四兄弟绳之以法。
至于一部眼着看邪恶就要压过正义的电影,为何会来了一个360°的反转,观众与导演自然心照不宣。
曹保平导演曾讲述他为何会拍这部电影:
压迫与被压迫这是人类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,一如爱与被爱的必然存在一样,只不过在不同人群、不同环境下,它呈现的质量有所不同而已。《光荣的愤怒》表现了一群很渺小的人,但压迫与被压迫的方式并不渺小。
这就是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动力!
尽管这部电影在票房遇冷,连200万的成本都没有收回,但却是中国电影市场里不多的拥有残酷底色的现实题材电影。
全片最出彩的,就是吴刚。
想演好这个表面软弱,心里又时刻谋划一盘大棋的复杂角色,难度极大。但吴刚却将叶光荣这个角色的隐忍、圆滑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不论过了多少年,当人们回顾吴刚的艺术人生时,达康书记更有气场,陈萍萍更加腹黑,但骨相最有力度的角色,一定是叶光荣。
04
1999年那个夜晚的群星闪耀,离不开一个人的精心策划,他就是林兆华导演。
如果不是又先锋又传统,早已习惯面对争议的林兆华,恐怕没有第二个导演敢接下重排《茶馆》这个荣耀与挑战并存的棘手任务。
在接下这个任务时,他就语出惊人:
“多年不敢动《茶馆》,我觉得是中国戏剧的耻辱!”
2014年,年近80岁的林兆华做客《锵锵三人行》,对窦文涛与许子东解释了这句话:
“戏剧永远为当今现实服务,你得有新的创造,新的剧本,新的导演,新的演员,有新一代起来才行。”
这一席话,道出了人艺多年来没有新重磅剧目的尴尬,也道出了演员们得以闪耀光芒的根本——必须要有敢直面当下现实的作品。
按这个标准衡量的话,显然戏剧舞台之外的天地更为宽广。
但凡能遇到那些切入社会话题的角色,这些人艺演员的身上,就会散发出令人难忘的人文之光。
2001年,冯远征在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》饰演安家和,直面现代社会中一直存在,却没有得到广泛讨论的家暴问题。
冯远征在《茶馆》里饰演松二爷
直到19年后,有人依然在豆瓣上为这个剧留下一句这样的评论:
原来中国电视剧,曾经领先日韩20多年。
短短一句话,道出了一个兜兜转转的怪现状:
20年前的韩剧日剧讲的多是年轻男女们的情情爱爱,而中国电视剧在题材上却丰富至极,从刑侦到平民,从古装到现代,从历史正剧到改编戏说,包罗万象无所不有。20年过去了,两边却像是来了个互换。
2014年,何冰出演《十二公民》,这是一部中国大银幕上探讨现代法治的稀缺作品。
电影虽然改编自美国电影,但其中出现的议题与庸众群像,却相当本土化,极具现实意义。
有对父权机制的盲目崇信,有北京土著独有的地域性歧视,点出了反右风暴中的历史浩劫,也折射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情绪。对于“有罪推定”的批判,更是颇具先锋色彩。
而杨志新的高光时刻,来得更早。
在1994年《我爱我家》中,他把谨小慎微的中年干部贾志国塑造得活灵活现。其中一段醉酒之后抒发不得志的台词,尤其令人难忘:
“他那房子,那满堂的硬木家具,那汽车,那美女,那电器……还……还有他那一身肥肉,原本应该属于我啊!”
这部在1994年开播的电视剧,距今已过去了26年。
从物质景观来说,中国在这26年里经历的变化可谓天地翻覆。
英若诚与何冰这两任“刘麻子”,也共同出演过《我爱我家》
但人们面对的很多精神困惑却似乎还在原地踏步。这决定了即便今天再看这部情景喜剧,也能有不少强烈共鸣。
不过人们最需要的,依然是表现当今现实的作品。
如果观众们只能从老作品中淘金,这何尝不是中国影视剧的耻辱?
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,和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剧一样,遭遇后继无人的问题。
比如梁冠华,因张大民被人熟知。但现在,他却没有机会再塑造一个比肩张大民的角色——
平民阶层都成了国产电视剧的失踪人口了,戏骨们去哪儿演张大民们?
大多数人再次看到梁冠华,是在2019年12月开播的《大明风华》里。
然而这样一个人民艺术家级别的戏骨,却戏份不多早早下线。
戏骨为鲜肉铺路,艺术让位于市场。至于有没有经典角色可以诞生,没有人太在乎。
这就是当下最大的现实。
05
那么,这些老戏骨星光闪耀的时刻,注定只能任后浪拍打,被人遗忘吗?
琢磨这个问题时,1994年版《三国演义》的片头与片尾曲总是会在耳边响起。
这部经典作品的片头曲,用的词是明代杨慎填的《临江仙》,用慷慨悲壮的语调诉说时代更迭的无情: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的确,人们总是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被排在沙滩上,是万古不变的真理。
可在浪奔浪流的时间长河中,分清谁是前浪,谁是后浪并无太大意义。即便相差几十年,也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。
唯有那些迷人的故事,才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,与文明共存。
有些时刻,我更喜欢老三国片尾曲。毛阿敏的歌声里,倾诉着面对无情岁月的另一种浪漫:
暗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铮鸣。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。湮没了黄尘古道,荒芜了烽火边城。岁月啊,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。......
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,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。
如果文艺复兴的时代注定是短暂的,漫长的黑夜才是更寻常的主题,
那么,能够遇见一个人文主义能够发光发亮的年代,对于这一代老戏骨来说,已经拥有令后来者羡慕不已的幸运。
不论过去多少年,只要那些影像在,他们的名字就不会被雨打风吹去。
而是会成为夜空中的星星,永远闪耀。
那些愿意抬头,在黑夜里凝视星光的人们,也终将向有光的地方前行。